澳門科技大學概況

       澳門科技大學建校於2000年,發展迅速,已成為澳門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大學,也是海峽兩岸暨港澳最年輕的五十強大學1。大學致力為社會培養各類高質素人才,推行教研並重政策,注重辦學特色,追求卓越,使學術發展不斷踏上新臺階。大學已連續七年位列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和上海軟科聯合發佈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百強大學,2017年位列第28。大學坐落澳門氹仔島,校園佔地面積約二十一萬平方米,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學子求學及從事研究的理想之地。

1531900825141738.jpg

辦學宗旨與發展願景

大學秉持“意誠格物”之校訓,恪守“增進文化交流,致力人才培育,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辦學宗旨,緊貼澳門和國家發展所需,充分吸納國際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創辦各類教育課程,培養基礎理論紮實、實踐及創新能力強、通曉中英雙語、德才兼備、符合科技與經濟全球化發展所需的高質素人才,同時積極拓展多元化和前沿性學術研究,促進大學跨越式發展,努力躋身亞太區知名學府行列。

院系設置與課程特色

經澳門特區政府批准,大學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提供數十個學位課程供各類學員選擇修讀,授課語言以英語為主,部分課程以中、葡或西班牙語授課。除澳門本地學生外,大學吸引了大批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學生前來求學,目前各類在校生近一萬一千人,其中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約3200人,本科生7700人2。大學現設商學院、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法學院、資訊科技學院、中醫藥學院、健康科學學院、藥學院、國際學院、通識教育部,涵蓋文、理、法、管、商、醫、藥、藝術、傳播、語言等學科門類課程。還設有持續教育學院,為在職人士提供學習機會。
目前,本校畢業生就業和深造進修學習等均很理想,許多畢業生獲得國際知名學府的獎學金繼續深造,更有大批畢業生進入中國內地和港澳的政府機構和知名企業工作。

師資隊伍與科研發展

擁有學識淵博、造詣精湛、經驗豐富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是發展優質教育和卓越研究的關鍵。大學現有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數百人,大部分教研人員擁有博士學位,同時具有在世界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工作或學習經驗。除了既有的師資隊伍以外,大學也特聘一批名師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高被引科學家等頂尖學者。這批優秀學者為本科生授課及指導研究生,不僅能夠傳授最新知識和科研成果,更能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的熏陶。
大學崇尚學術自由,支持教師和研究人員開展多元化的學術研究,鼓勵團隊協作,創造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促進學術多元發展,為澳門及國家發展服務。大學特別注重發展特色與優勢研究領域,如中藥質量與創新藥物、嫦娥衛星月球數據分析及月球與行星科學、系統工程、智慧城市、建築與城市規劃、人力資源與博彩旅遊管理、澳門社會文化、兩岸四地跨域法律比較、藝術設計、澳門媒體研究等。大學鼓勵教研人員發表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在國際SCI/SSCI 的Q1第一區間學術期刊發表的高質量研究論文成倍增加,獲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則數倍增加。
經過多年建設,大學現有多個重大的研究院所及研究中心,如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系統工程研究所、澳門中藥國際標準中心、仲裁與爭議解決研究中心、澳門傳媒研究中心、澳門環境研究院、澳門金融創新研究中心、澳門電影藝術研究院;2016年,大學還新設了智慧城市研究院和澳門首個諾貝爾獎得主實驗室“生物物理與中醫藥實驗室”。這些院所和中心同時兼備教研方面的功能,為培養優秀研究人才提供實踐機會和研究平臺,亦對澳門社會持續發展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作出新貢獻。

1531901116873395.jpg

學生活動與生活配套

在教學設施方面,大學不僅校園優美,更有多座現代化教學大樓和一批設施完善的教學實驗室,以及館藏豐富的大學圖書館等。大學倡導兼容並蓄、和諧精業、尊師愛生,培育學生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大學設立班導師制度輔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解決疑難。大學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各種課餘活動,包括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同時拓寬知識領域。大學為學生提供開展豐富多彩課餘活動的各種設施,設立學生活動中心及鋼琴室、排演廳和多功能廳等,常年供學生免費使用。藝術團為學生提供施展藝術才華的舞臺,已成為大學的文化藝術品牌。創業就業發展中心協助學生發掘自身潛能和專長,建立健康、良好生涯發展的核心價值,提升個人的競爭力,為進入社會就業創業做好規劃準備。學生事務處為學生組織參觀、考察和社區活動,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專業競賽等,根據學生的興趣群體組織多種形式訓練班,及為學生提供生活輔導與心理諮詢。
校園內設置了便利店、銀行中心、學生餐廳、教學餐廳、咖啡閣、電腦店、體能發展中心和具奧林匹克運動會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室內體育館和網球場等設施,提供學生鍛練和衣食住行便利的場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科大醫院為學生提供24小時校醫支援服務。科大醫院設備先進,除擁有本地專業的醫療團隊外,還有一批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等地的著名專科醫生。另外,大學配備有24小時的保安人員在校園和宿舍巡邏看守,以保障校園環境的秩序。
大學共五座學生宿舍,為師生提供了充裕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新建成的O座教學大樓已投入使用,新教學大樓包括一大批教室、教師辦公室、教學設施等,這些硬件配套設施,使大學的辦學條件更加優良。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國際化是大學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大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學術管理上,大學根據澳門的社會及人文特點,充分吸納國際知名學府的經驗,建立適應大學國際化發展的管理理念與文化、管理模式與架構、管理制度與程式等,創辦具有先進管理水平的國際型大學。目前,大學在教育課程、學術研究、人才培訓、學生交流等領域,已與歐洲、美洲、澳洲及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等近100多所教研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關係,也是亞太大學聯合會(AUAP)及國際大學聯合會(IAU)成員。大學鼓勵學生海外交流,為優異生提供長、中、短期海外研習資助,大力支持畢業生向海外繼續升學或就業,包括保薦學生升讀海外研究生課程等。

1531901174475137.jpg

      展望未來,澳門科技大學將繼續以教研為本,廣納賢才,牢牢把握“質量”和“創新”兩個關鍵要素,充分發揮非牟利私立大學之優勢,不斷發展優質教育和卓越研究,服務社會,實現其辦學宗旨和教育使命。

1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和上海軟科聯合發佈“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百強名單。

2  2017年9月在校生人數。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由國家科技部批准,于2011年1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國家在中醫藥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1月通過了三年建設期驗收,2017年7月通過了發展期第一階段(3年)驗收,獲得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是中央政府致力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化和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實驗室以成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藥質量和創新藥物研究基地、獲取原始創新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識産權、彙聚和培育中醫藥優秀人才以及拓展國際高水平學術交流與合作爲目標,注重集成多學科的前沿技術,建立適合中藥質量及創新藥物研究的開放式科學技術平臺,深入開展探索性、創新性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

1543558217611690.jpg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及研究生等逾300人,其中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51人,包括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等。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均來自于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通曉中英雙語,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個集化學、生物學、藥理學等多個相關專業領域人才爲一體的多學科結合、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重點實驗室特別注重集成與融合多學科的最前沿技術,集中于中藥材和中藥複方質量控制與優化的創新技術與方法以及優質中藥新藥研發的關鍵技術和質量標準兩大研究方向,重點開展四個領域的研究,即(1) 基于“三多”特徵的中藥質量控制創新技術及理論基礎研究; (2) 人參等貴重中藥材質量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 (3) 抗癌及抗炎免疫中藥質量標準及其應用研究; (4) 腦神經退化和代謝性疾病創新中藥的研發技術與質量標準研究。具體研究方向主要有:從外排轉運蛋白、綫粒體分裂及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等新角度,發現中藥成分的新藥理作用,中藥復方抗流感的優勢研究,中藥小分子對糖尿病及炎症疾病作用的多靶點機制,以及基于三多特徵的創新研究方法;基于藥效學-藥代動力學-質譜分析三結合的質量評價方法,人參皂苷對腸道微生物的藥理作用及防治缺血性心臟病的作用機制,新型人參皂苷的抗腫瘤作用及機制,基于組學技術的人參等貴重藥材質量控制評價方法;糖脂組學等新技術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診斷標志物的發現和應用研究,分子模擬對接方法篩選具抗癌抗炎活性中藥小分子,抗癌及抗炎免疫治療新機制,抗炎免疫新模式動物模型以及基于組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從中藥中發現抗腦神經退化的活性成分、抗神經退化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朊蛋白致病性突變對其折叠和聚集機制的影響、胰島澱粉樣蛋白上中藥小分子的結合位點;以及生物物理與中醫藥研究等。
實驗室在上述重點領域內已取得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包括:發現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中藥成分;發現多種中藥成分的新活性及作用機制;建立了基于創新組學技術(蛋白組學、脂組學、糖組學)的研究平臺,以系統地揭示中藥作用的靶網絡;發現一種新的抗腫瘤耐藥機制、一個新的抗炎靶點及新的致癌基因;建立了基于多元分析技術的質量評價方法,更全面有效地評價藥材真僞和質量優劣。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Science,Nature, NatureMethods,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Analytical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 , Cell Death and Disease, 等主流學術期刊;獲多項獎勵,包括201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特別獎及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8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學校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7年度全國創新爭先獎, 第十二屆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2、2014、2016及2018研究生科技研發獎,此外還有1人獲選國家教育部2014年度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
重點實驗室近年來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已與17間知名教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定期與澳門科技發展基金以及“兩岸四地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及研修班。實驗室亦致力于推動中藥國際標準化及拓展高技術服務,已成立澳門中藥國際標準中心,推動建立中藥國際標準,負責國際標準組織(ISO)中醫藥技術委員會(TC249)中藥材工作組(WG1)運作;實驗室已獲得澳大利亞NATA/ISO17025認證,可爲兩岸四地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符合國際ISO標準的中藥產品及食品檢測服務。
因應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和主要研究領域,實驗室目前下設八個研究室和研究中心: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技術研究室、中藥化學與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室、中藥活性評價及分子藥理研究室、中藥製劑新技術與新劑型研究室、組學技術與創新藥物研究中心、澳門質譜及核磁共振光譜測試中心、中藥及食品安全與質量檢定中心、中藥質量與安全用藥資訊中心。還建立了諾獎獲得者工作站“內爾博士生物物理與中醫藥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一系列先進、精良、高端的實驗儀器設備和系統,包括各類液相/質譜和氣相/質譜聯用儀近30臺,及一系列進行整體動物-細胞-分子水平的藥物生物活性評價研究所需的最高端的化學分析和系統生物學組學技術研究設備,如LC-SPE-NMR (600 MHz) (Bruker), PacBio第三代測序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大規模計算機集群,Time-of-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2D nano-LC-MADLI TOF-TOF System (Bruker), Agilent 1290 UHPLC with 6490 Triple QuadrupoleMS System, Agilent 1290 UHPLC with 6460 Triple Quadrupole MS System, Agilent 1290 UHPLC with 6550 TOF MS System, Agilent 1290 UHPLC with 6230 TOF MS System, Agilent 2D-LC Chip with 6460 Triple Quadrupole System, DeltaVision Live-Cell Imaging System, BD FACSAriaIIIFlow Cytometer, GE Healthcare DIGE System等,設備總值超過2.5億澳門元。

1543558343207110.jpg

       目前,實驗室已創建的高新技術平臺主要有: 天然化合物分離和結構鑒定技術、中藥鑒定基因條碼技術、亞細胞及分子顯微可視化技術、生物有機化學技術、糖/糖肽組學分析研究技術、脂組學分析研究技術、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技術、幹細胞分析研究技術、中藥納米制劑技術、微流控芯片鑄造及研究、單細胞研究、基于納米材料的抗腫瘤藥物靶向輸送技術、藥物篩選和設計及醫藥大數據,以及中藥成分細胞內藥動學研究技術。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實驗室)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8年10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成立是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實驗室前身為「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於2005年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於2011年底成立了太空科學研究所;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在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同年11月19日,夥伴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親自蒞臨澳門主持揭牌儀式。

1543558900154994.jpg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及研究生等約100人,其中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40人,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台灣中研院院士、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等。研究團隊具有合理的學科結構、梯隊結構、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這是一支茁壯成長中的深空探測科學應用核心團隊。實驗室主任由張可可講座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歐陽自遠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擔任。
       實驗室總體目標: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研究中心,打造國際間行星科學高水準學術交流合作中心;參與國家深空探測重大項目,提供所需的科學支撐;培養國家所需的行星科學高質量人才,建成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
       實驗室研究主要涉及行星物理學、行星地質學和行星化學等學科,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內部結構、行星內部動力學、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行星磁場與重力場物理、行星隕石化學和行星形成與演化。主要研究內容:圍繞月球、火星、近地小天體和氣態巨行星,利用數值模擬、數據分析、高分辨率觀測、實驗研究等各種手段開展行星內部結構和重力場、行星內部流體與磁流體動力學、行星表面撞擊坑、行星地形地貌比較研究、行星表面物質特性統計研究、行星大氣動力學、行星際空間等離子體、採樣/隕石分析等研究。

1543559548181283.jpg

       目前實驗室下設五個研究中心:樣品分析中心、小天體研究中心、行星環境模擬與內部動力學研究中心、實驗室超算中心、科學普及與傳播中心。還與廣東和香港的知名教研機構聯合組建了“大灣區地球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
       室驗室在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的戰略指引下,已開展了多項月球與行星科學的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國際上首次剖析了嫦娥三號著落區域淺層結構特性及其地質演化歷史,揭示了巡視區獨特的地質特徵,這是中國嫦娥探月工程首篇Science論文;發展了邏輯上一致、物理上正確、數學上嚴謹的木星環流模型和反演方法,結合“朱諾號”太空船最新重力場資料,提出了兩類可能的木星環流形態;國際上首次識別出月球上一種新型火山地貌——負地形環繞型穹隆構造,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將該工作評選為當期亮點Highlight論文,並在其主辦的會刊上做了詳細報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Science, PNAS,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Scientific Reports等著名學術期刊。2012年,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16年6月,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543559598389783.jpg

       2014年至今,實驗室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每兩年聯合主辦“月球與行星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者齊聚澳門。2017年至今,實驗室每年召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探測技術和數據處理”學術研討會,推進科學家與工程設計人員面對面深入交流。實驗室面向澳門社會積極開展科普推廣活動,指導有潛質的中學生參與科學前沿課題實踐,實施早期科學人才培養的“金種子計劃”,將科學普及活動深入到澳門的中學。每年舉辦以太空科學爲主題的科普夏令營、天文現象觀察活動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及澳門居民的關注。

1543559120505306.jpg

地址:澳門氹仔偉龍馬路 澳門科技大學 A座508室
電話: (853) 8897 1734
(853) 8897 2065 課程
傳真: (853) 2899 0124
電郵:ssipub@must.edu.mo
網站:https://www.must.edu.mo/ssi
微信公眾號:MustSSI